当前位置: 首页
驻村干部兰润宝:乡亲们日子过好了,是我最大的骄傲
2017-06-07

    过去三年,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岐岭乡外坑村村民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:村里新建了工厂,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;新建了农民公园,休闲有了去处;小学翻新了,学生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;村里人气越来越旺,开起了两家餐馆、各类商店,村民日子越来越好……在背后助推这些变化的,是来自华侨大学的驻村干部——兰润宝。

   2014年4月,怀着“想去农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”的想法,兰润宝来到被当地村民称为“两边高山中间一条沟”的外坑村,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

   外坑村属于省级重点贫困村。这里地形崎岖,耕地面积少,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竹业生产、水稻种植,经济模式单一,效益低下,脱贫致富困难重重。而这,正是兰润宝要攻克的难题。

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

   兰润宝意识到,村民要脱贫,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。他到村里做的第一个项目,就是为枫山前村民修路。枫山前是外坑村唯一一个车辆无法通行、仅有人行便道的自然村。为了获得资金支持,兰润宝四处“化缘”:跑了乡政府,拜访了永定区财政局,也向“娘家”华侨大学寻求帮助,前前后后奔波了大半年,最终得到各方支持,包括华侨大学为该项目扶持资金10万元。2015年初项目完成,“看到汽车、摩托车在路桥上行驶,我感觉自己好像为外坑村抹平了一块伤痛。”兰润宝说。

   驻村期间,兰润宝筹资完成了金竹背道路改造项目;黄罗前排洪沟、钩树背及下村灌溉水渠的建设;积水道路及附属设施的改造、造福工程防洪堤的建设;造福工程沿河段的石栏杆和周边绿化工程等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,使村民们更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,出行也更加便利,村内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。

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”

   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兰润宝还率领村干部开展“精准扶贫”,带领村民脱贫致富。“因病、无技术、缺资金等是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”,兰润宝称,“村里根据贫困户情况逐户制定帮扶计划,但不是救济式的帮扶而是开发式的帮扶。”

   2014年,外坑村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了投资1500万元的祥顺达木材加工厂,这不仅打破了外坑村零村财的状况,而且解决了近三十名村民的就业问题,包括几家贫困户,张锦焕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  张锦焕40岁出头,一家六口,父母年老多病,幼小的一子一女尚在读小学,一家生计就靠自种点口粮田和打零工维持,自身又无谋生技术。“上有老、下有小,一份稳定的收入就是这个家庭的脱贫基础,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。”兰润宝和村两委多次联络祥顺达木材加工厂负责人,希望工厂招工优先考虑贫困户,并引荐了张锦焕。最终,张锦焕如愿到厂里上班,每个月有了近3000元的稳定收入,一家六口总算有了稳固的生活基础。“兰书记,你就是我们一家子的恩人啊!”张锦焕感激地对兰润宝说。

   而针对张锦发等3户贫困户缺乏生产资金的问题,村里引导他们用好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,申请贷款5万元,张锦发由此将养鸡规模扩大到1000只,预计家庭年增收2万元;针对因病致贫对象较多的情况,村里逐步推进医疗援助到户,并鼓励利用小额贷款经商开店;村集体还开创性地和9户贫困户合资建设50千瓦光伏发电站,预计每户年收入增加2760元,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.4万元……

   2016年,兰润宝交出了一年内脱贫15户47人的优异成绩单,脱贫率超50%,圆满完成脱贫任务。

“教育就是未来”

   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兰润宝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情结,也深知教育对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。而村里筀竹小学的简陋情况,让他十分担忧。为改善办学条件,兰润宝争取到32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,用于改造校舍;从华大华文学院争取到了25台电脑、2台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及几百册少儿图书等。他还引进“福建百侨百企科教扶贫助学行动”,向筀竹小学93名小学生赠送了科教文体包等。

   此外,为了乡村发展,兰润宝还“赖着厚脸皮”找到了华大建筑学院的师生,免费为外坑村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等。

   驻村三年,兰润宝为外坑村共筹措资金人民币483.7万元,加强了村基层组织建设、推动了村里经济发展、改善了基础设施、美化了乡村建设、改建了筀竹小学、扶助了贫困群体……村民人均年收入由6800元提高至10100元,日子越过越好,正朝小康生活迈进……见到此情此景,兰润宝留下欣慰的泪水:“乡亲们日子过好了,就是我最大的骄傲!”

   如今,外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村民们没有忘记这位“兰书记”,也没有忘记华侨大学。为了感恩,他们赠送给华大一面绣有“力助帮扶 心系群众”的锦旗。兰润宝离开的那天,村民们敲锣打鼓,彩旗从村部插到了村口,还打出了“兰书记,外坑人民感谢你!”的大横幅!

   (原载于2017年5月31日第879期《华侨大学报》作者:吴江辉 谢瑜青)